花了两天时间,把张潇雨的微博通读一遍,更新《张潇雨微博精选》到 1.1 版。去掉了年和标签,更像不过时的产品了 ❤️
复读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 2017 年有网友问张潇雨考不考虑英伟达的股票,张潇雨说「对游戏军工和 AI 都缺乏信仰」,哈哈;2014 年创业的招聘信息;还有张潇雨的领英页面;以及观察哪些内容配乐是《Fix You》,就知道这件事很重要……
顺势整理了一份「张潇雨的组成」——《丰盛》、徐皓峰、学霸猫、《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与神对话》、巴夏、上限无限风险有限理论、《得意忘形》、语义学、维特根斯坦、《几何原本》公理推理逻辑、网球、《纽约客》、《一天世界》、《商业经典案例课》、心理咨询、李松蔚、《箭术与禅心》、《八万四千问》、Paul Graham、Peter Thiel、NNT、大文娱,奢侈品……本来想连带着《张潇雨 100 问》一起更新,但是干劲不足,就先酿一酿。
在「以张潇雨为方法」整套作品里,《张潇雨微博精选》是最末、最省力的产品。是我通读微博后,想着都做完《张潇雨 100 问》了,顺手整理一些精彩的微博语录吧。没想到,这个附庸成了最受欢迎的一环。
这套作品,我当然是最受益的那个。作品就是敲门砖,让我成为张潇雨的助理,有机会参与办了两场线下活动。后来启发我把这套东西变成「主题阅读」一个人的流程:
通读你能找到的对象的所有作品,比如博文、书、播客
标记关键词,描绘出对象在你心中的形象,比如成就、标签、兴趣爱好
仿写对象写过的话题,参加对象办的活动,赞赏或付费,开始刷脸
除了从对象的内容中学习,也要观察、模仿他的行动,做比说重要
公开分享你从对象身上学到的事、得到的启发,写感谢信
留意对象的「需求」,帮他牵线搭桥,最好能一起共事
我用同样的方法,主题阅读了范冰和 Derek Sivers。而且开始思考这套流程中,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哪些动作才是核心?受 @醋泡白豆 和 @Hawstein 的启发,我觉得是「带上解决方案和对象互动」。光自己研究、写字还不够,要主动勾搭(可以用感谢信)。但不要自顾自地表达,留一个让对方说话的气口,比如文末附 3 个问题采访,产生互动。这些都不需要对方允许,直接干就完了。
信号发出去,对方接不接受、合不合作,你都无法掌控,不要因为对方不回应就觉得白干了。记得初衷只是为了表达「感谢」。
所以这套流程的 MVP 可能是:
用清单体写一篇读后感
主动联系并采访他 3 个问题
这里的「用清单体写一篇读后感」是通用「解决方案」,创作者大都有被传播的需要,但他的需求可能不止被传播,需要你细心发现。比如你懂前端,可以问问对方要不要做个网站;或者你是他喜欢产品的销售,可以给他专属折扣。见缝插针,投其所好。
和人相关,被总结成流程放一起,就感觉功利了。但确实是我做出这套东西的思考。
长此以往,他们将成为你的「智囊团」。
李如一写,「在前 ChatGPT 的世界里我们真的不能向亚里士多德提问吗?如 @KingBolingbroke 所说:选一本小书,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精读之。读十五遍。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熟到比任何人都更熟。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并不难。很适合大家去实践。然后重复。再重复。」
Derek Sivers 说,「我会在联系导师之前,把我的困境详细地描述出来。在发给他们之前,我试着预测他会说什么。我了解导师们的思维方式,我读过他所有的书,听过他的播客,我知道我们交谈的方式,我想象他会说什么。在我完成整个过程后,我不再做任何事,因为答案就在眼前。」
你的智囊团里,都有谁呢?
🔗
《以张潇雨为方法》
💳 想订阅我的实时动态和文章笔记,请付费支持我的 Telegram 频道,现价 499 元,我会用这份收入采集更多内容,用创作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