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范冰身上学到的》推荐了文章《人生反脆弱,你应该极力避免这 75 件事 | Antifragile Principles》。这是范冰的「以思想交换思想」实验,收集了 100+ 位朋友的「Stop-Doing List」,总结成文。
当时我就想,我的「不做清单」是什么呢?我在《回答 Tribe of Mentors 的 11 个问题》里写了 5 条马上想到的。
不抱怨。不好为人师。不参加陌生人饭局。不和不敬佩的人合作。不买课。默认对大多事情说「不」。
今天补充成文,详细聊聊我的「不做清单(Stop-Doing List)」。
不抱怨
我对抱怨,消极,背后说人坏话之类的事特别敏感。尤其是一群人在一起时,一旦有人起头吐槽,大部分人都会开始附和。而当我看到谁在背后说人坏话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如果今天我不在场,大家口中那个「不好」的人,会不会是我?可能只是大家闲来无聊的车轱辘话,但我不喜欢这样。
不好为人师
想起曾经有一次和朋友吃饭,他问我对工作、定居的一些看法,我没忍住就开始聊我的人生经验,还给了一些建议。事后想来,当时的建议都是些正确的废话,我自己都没搞清楚呢,还「建议」别人,没意思,假!而且我这个人听不进建议,只能被启发。推己及人,就也不再主动给人建议。
不参加陌生人饭局
不接受陌生人的饭局邀约,甚至不接受不敬佩的人的邀约。因为对我这种社恐的人来说,如果一顿饭要吃得全程假笑,肯定难受死了。当然,这都是我的幻想,饭局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说是这么说,我还没克服。
不和不敬佩的人合作
早年我曾经和一位大佬合作,我觉得做的事好像哪里不对,不过因为要「抱大腿」没细想,就先做呗。结果越做越不对,后来我直接撂挑子了。搞得大家都不开心。这是我的问题,后来我就很相信这种「哪里不对」的感觉,直接不和不敬佩的人合作,也不和「哪里不对」的人合作。
不买课
不买课,特别是那种一对多的批量售卖的课程。虽然我自己是做课的,但我不喜欢买课。因为我的经验是,「我买了之后从来不看」。一开始我以为是买的课程便宜了,我不心疼,买了=学了。后来我发现,买大几千的课,我也不看。归根结底是我不喜欢社群和视频的形式,效率太低,我还是喜欢一个人阅读文字。我会买 1V1 的服务,点对点的提问,快速解决问题。
不刷热搜
2016 年的时候,我还会做热搜记录。后来发现不看热搜不关注实时也不会怎么样,就不看热搜,今年也开始不看朋友圈。实在无聊就听播客或者刷「贵人圈」的动态。
不找理由的拒绝
有一次我和老婆在外面吃饭,来了个发传单的小哥,推销洗车。老婆说洗过了,不用,谢谢。小哥说,可以看看,下次再来洗,有活动很优惠。我说不用,谢谢。当我们拒绝时,总倾向「给对方一个理由」,比如「洗过了」,然后再拒绝。心理学也说,你给对方一个理由,即便没意义,对方也更容易接受。我不喜欢这样。因为你为了拒绝编个理由,对方顺着理由帮你解决问题呢?再编一个?没意思,我喜欢干净的拒绝,不需要,谢谢。没任何理由。
不打工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逃离职场,或许是《富爸爸穷爸爸》里罗伯特清崎说的,「工资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事情之一。」虽然有时候很辛苦,但从不后悔。
不接受 PUA
很多倒霉事情的发生,并不是你「不够好」。不要上价值,也要不接受他人 PUA 你,少 PUA 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旦对方描述一种美德,并声称你也应该遵循美德的时候,美德就不再是美德,而是一件商品。我可以不买。
不把事情搞复杂
我还做不到「把事情做简单」,只能勉强「不把事情搞复杂」,是我的个性原因。我喜欢秩序,喜欢数字化,密密麻麻的数据堆,我看起来反而有种美感。所有我做事情,总想着大而全,事无巨细。有时候就显得吹毛求疵。这种个性,让我总想着量化「交易」,并因此吃过大亏。所以 @LEI 那句「模糊正确」,我一直记得。让事情先跑起来再说。做能减少决定的决定。
不为笔记分类
这条其实有点儿像「不把事情搞复杂」的分支,因为为笔记分类打标签太麻烦了。早年为知笔记我还会一篇篇笔记分类,后来发现分类了我也不看,我想找笔记直接搜索就得了。慢慢地「以搜代分」成了我的笔记准则。虽然现在我看到别人做的 Obsidian 双链和图文并茂 Notion 文档还会羡慕,但也就大呼牛逼,自己再也不会想做一份了。
这就是我确实在践行的 11 条不做清单。还有很多我「想不做但做不到」的事,以及我都「意识不到自己早就不做」的事,有机会再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不做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