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为生二胎逼得 13 岁长女自杀」?

·

1 min read

难道就没有人想过这只是一篇软文?

—————————————————————————————————————

这个答案现在赞破百,排内页第一。我开始担心了,所以不得不把这次更新写在文头。

避免评论区有些知友的评论大家看不见所以贴在这里:

我知道,当一个热门问题的答案排在了首位就会自带某些光环。这个答案说不准就不在我的把控范围之内了。

我一直在尽力提供另一个思路,可当 “难道就没有人想过这只是一篇软文?” 突兀的显示在你的视线范围内的时候会不会就被默认为我认为这篇文章是软文呢?如果让大家误以为我的论点是 “这篇文章就是软文” 的话,对不起,我为我的无知和不负责给大家道歉!因为这并不是我的观点!

我知道我很啰嗦,但是还是希望大家有对现有观点持怀疑态度辩证态度。提供另一个角度,发现更大的世界。

这是原出处《武汉日报》的原文,我在文章末标注了 “武汉市汉口医院” 和 “胡红涛” 两个词。现在真的没有人看到耸人听闻加上各种名词的文章首先是怀疑文章的真实性吗?

首先,职业原因。这是个恶意的揣测,但是至少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我去搜了一下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资料提供,除了文字没有任何多余的采访或者后续报道。在贴一下新闻的搜索:

这篇文章火了,关于二胎的话题火了。不知道 “武汉市汉口医院” 和 “胡红涛” 火了吗?

媒体应该是人民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因为媒体的力量大,更不应该倚仗自身的影响胡作非为,特别是有预谋的恶意引导。

如鲠在喉,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希望是我恶意的眼光和揣测,媒体们克己慎行。


目前这个答案已经排到页内第五,让我不胜惶恐。

我当时看了这个问题下的所有答案,基本都是大家关于 “二胎” 的各种探讨(这种探讨是对的),我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 “有没有可能你所依据的数据源头就是错的呢?” 昨晚我在路上想了很久这个问题。

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对我们所处的立场作出正确的辨别。所以我说 “如鲠在喉” 这不是我的愤怒,而是我油然而生的无力感。

说实话,这个回答让我感触很深。

因为没有任何依据,只是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猜想,算是我写的很快的一个。但中途发生了一件事:某大牛给我的答案点了感谢,不是赞。在知乎大牛的一个赞足以让你的答案脱颖而出,一个打十个不是问题。这就是公众媒体和大V 的某种责任所在,关注越多就更多的出现在别人的 timeline, 影响就越大。

说句不好听的话,大家不要介意。“很多人看见大 V 点赞,又是截然不同的论调,无脑赞!” 对于我这种没见过什么大赞的人来说,对不起,我虚荣。赞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是这种无脑赞恰好违背了我的初衷 “独立思考 慎言善辩”。

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不喜欢。


我搜索了关键词 “武汉日报 李扬”,然后把图贴上来各位鉴别吧:

这样的新闻你也能搜到一大把。记者 “李杨” 关于汉口医院的报道目前集中出现在 12-1 月,我只能说我在怀疑这位记者是不是在年尾要做体检的时候提高曝光率的广撒网软文战术。

一家之言,切勿当真。

这世上哪有什么真假,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另一个更大的谜团。


现在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这意味着个体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但是再透明的信息也怕混含了杂质,一旦包含杂质加上原有的信息爆炸,堆积到一定的程度后会让网民根本来不及对已有的信息做出辨别。所以我希望大家 ““独立思考 慎言善辩”。不是因为别的,只是我也是民众中的一员,我也生活在市井,见惯了还未验证就先嘴炮的朋友们。

原先看了一些《匹诺曹》,里面有关于记者那段说的很对 “人们都以为记者只会传达事实,可无论是匹诺曹还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所以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所说的话比任何人的杀伤力都强。” 平常人生活的环境很少知道什么是推手更难分辨什么是包装。这些既有且存在的手段是不会消失,只是我希望作为公众媒体应该不忘初心,紧守底线。

知乎现在基本同步各大事件 “怎么看待”“什么看法” 已经见怪不怪。大家各抒己见从来不是错。如果你爱这个地方,还是一个词:独思慎言。

愿各位都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