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生平是否影响别人喜欢他的诗?
.
本文含有大量主观臆想和极端揣测。
诸君莫轻信,批判观之。
借言@柴多多 “看似有理有据,全是道听途说。 ”妄言罢~
.
先答:是!
————————————————————————————————————————————
.
看图说话:
顾城:
北岛:
海子:
舒婷:
——以上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
首先,我百度指数了朦胧诗的几名代表人物:顾城,海子,北岛,舒婷。
先看十月九号当天4人分别为:27670(北)>8617(顾)>5166(海)>1866(舒)
再看三十天均搜索4人分别为:3470(顾)>3210(海)>1744(北)>1760(舒)
作为朦胧诗代表的几个人在成就上并无明显高低,但是为何会呈现出“舒婷”和“北岛”的均搜索量明显低于顾城和海子呢?(撇开北岛9号被视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和舒婷之名出现在24号《暴走大事件》影响两人均搜索更低)
回想上个世纪的诗人们,结局都不怎么好。徐志摩飞机失事,当时也只有35岁。虽然世事难料,但也不免让人唏嘘不已。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海子也是山海关卧轨自杀。食指精神病进医院了。舒婷和北岛呢,他们已经失去了先行者的身份了,不再写诗了。据称舒婷是闲居在家,北岛却失去文风,转投散文,但昔日的雄风不再,已是末流。 ——《当我们谈顾城时,我们谈些什么》
其中惹得百姓们茶余饭后的无非是顾城“杀妻”和海子“自杀”。
而10月8号正是顾城的忌日。
.
搜索“顾城”
打开百度,看看首页的醒目标题是什么《斧头杀妻:顾城从诗人到屠夫》
打开百科,瞧瞧词条下方权威参考资料《反思顾城之死:中国不需要爱无能的诗人》
.
——以上截图来自
首页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以上截图来自
词条
.
题主问:
“顾城的生平是否影响别人喜欢他的诗?”
我告诉你:是。一定是!一定影响!!
再借用知友 @成长 的话“这个影响太大了。没有那个生平,顾城的诗几乎是必然被收进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引出一个故事。
.
故事一则:
我初中的语文课有个传统,每天上课全班同学轮换着上讲台介绍一些新知识,但是每位同学做课前介绍之前都要提前一天把你想介绍的内容给语文老师过目。不巧,轮到我课前介绍的时候我没有提前一天下课去语文老师办公室给老师过目,更不巧的是我选择要介绍的是顾城的《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一
个淡绿
—1980年7月
当时是在一篇课外读物上看到的,觉得挺难懂挺酷的,一眼相中。
晚上在家里百度来搜狗去的时候:
“我擦,这货居然是个杀人犯?”
“这搞毛线啊,怎么介绍,望妈(语文老师尊称)岂不是会劈了我?”
“没事的,你看看《感觉》写的多励志啊,孩子不就是未来吗?不就是赞美我们吗?正能量满满啊!”
“真不会有事儿吧?”
“...”
我怀揣着三(chen)分(mo)喜(cheng)欢(ben),二分忐忑,一线生机在床上翻来覆去,等上学。
“Are you kidding me?你昨天为什么不跟我说要介绍这个?”望妈皱眉扫了一眼我们做课前介绍的摘录本。
我还没经过她的同意就已经把《感觉》工工整整的抄在了摘抄本上。
当天语文课课前介绍延后,我已经忘了换的什么介绍。只记得我小心翼翼的用蓝色圆珠笔把摘录本上的《感觉》一行一行的涂掉。
真的。同样工工整整,更加小心翼翼的涂掉它。
.
现在想想突然唏嘘起来,感慨白驹过隙的同时也看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当时并没有注意这首诗的年份是1980年。那一年是顾城的事业单位正式解散改造。其实早在1978年他就曾因为所有制障碍而提出辞职,1979年5,6已经基本离开单位,而1980年是顾城进入无业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顾城对这个世界坚定了怎样的看法?让他写出“在一片死灰中”这样的失望,又是怎样雄赳赳气昂昂的拥有“走过两个孩子”的自恃。我恍然,原来这两个孩子并不是”孩子“,可能说的就是谢烨和顾城他自己。
他本该挽着他的王后,高傲的不可一世,根本不懂低头。只是站在讲台上”双手搭在身体的前面,抬头看着天花板,近乎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喂!不好意思,你站的太高我们仰着头很不习惯,下来让我看看你的帽子到底是不是用裤腿做的?凡人们就这样一拉扯,他就跌的狼狈不堪。我们大笑,哈哈哈!任你怎样端着,也要尝尝这黄泥的土味;任你清风高节,也要让你的肉身识得苦难折磨。我们不喜欢你手不沾尘,腿不点地。我们喜欢你拨弄一根绳子,系一圈牢,绑住你的手和脚。每思及此,笑意更浓。你大怒:“王八蛋!婊子!竟想毁灭我的生活?”就果然把绳子打了个死结,自此与世界为敌。
后来,顾城去了哪里?可能是真的迈向神坛,也可能是走进了人世。
.
故事讲完啦,希望气氛没那么沉重。
一盅两件,几包瓜子,磕磕碰碰这几十年爱欲情仇。
.
————————————————**前**方**高**能**————————————————
本文含有大量主观臆想和极端揣测。
诸君莫轻信,批判观之。
借言 @柴多多 “看似有理有据,全是道听途说。 ”妄言罢~
————————————————**前**方**高**能**————————————————
.
竖子妄言:
其实了解的越多越觉得无从下笔,那感觉就像是给自己挖了个坑,把我埋下去也不一定填的上。从顾城的诗到男女情情爱爱,也够发散了。但是这个环节偏偏你又绕不开,既然如此,那我就尽量聚焦些扯上几句。
顾城是座围城,困着3个人。分别是:顾城,谢烨和李英。
整理一下,跟着顾城的主时间线走。
.
1956年9月24日顾城出生于北京白塔寺边的一家医院。 1962年在一张明信片上口授姐姐,写下第一首诗,寄给父亲。 1963年9月随即文革爆发,学校停课。其后便再也没有经历正规的学校课程学习。
- 1966年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和《辞海》,是家中仅剩未被红卫兵抄走的读物。
1969-74年随父下放,居火道村。其间曾协助父亲养猪。 1974年全家回到北京,读书、习画,于当年主动要求进基层街道单位,分配木工,并兼任过数职。 1979年3月加入《今天》文学社团同北岛、芒克继后舒婷、江河、杨炼等结识,在该刊物发表大量诗作,并成为代表人物。
- 1979年7月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车上与谢烨相识,并堕入爱河。
1980年事业单位解体,进入无业状态。 1983年8月8日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 1986年10月21日和北岛、叶文福等到四川参加诗歌巡回朗诵和讲演,受到诗歌爱好者极端疯狂的欢迎。
- 1986年6月参加北京市作协在昌平举办的“新诗潮研讨会”,结识李英。
1987年5月29日:顾城夫妇离开北京,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其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先后到奥地利、丹麦、荷兰、芬兰、瑞典、法国、英国、……等国家讲学、访问。 1988年3月谢烨在新西兰奥克兰的妇女医院生下儿子桑木耳。同年6月以符合技术移民条件被准许在新西兰永久居留。并在奥克兰海湾的激流岛(瓦西基岛)买下一座房子,开始隐居生活。 1989年1月辞去奥克兰大学职务,专心在岛上养鸡、种菜、作画和写作。
- 1990年7月5日李英经顾城夫妇的努力和帮助,来到激流岛。
1992年3月应德国DAAD学术交流基金会邀请,赴柏林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离开激流岛。
- 1993年3月顾城得知李英出走,受到极大打击,多次出现自杀倾向。于3月17日顾城夫妇回到阔别六年的北京,3月23日离开北京回德国。同年4月在柏林开始写作长篇自传体小说《英儿》。
1993年9月3日离开德国返回新西兰,途经美国,在飞机上写下最后一首诗《回家》;同年9月27日给父母写返岛后的第一封家书;10月2日-7日开始为儿子木耳写一本书,断断续续写了数日,终未能够如愿写完;10月7日投寄诗《回家》给父母。
- 1993年10月8日在激流岛寓所伤妻自杀。从此,且顾失城。
——时间线自我整理,内容有删减。读者有意愿详情可移步参见顾城大事年谱
.
- 一城三顾
京西城郊有寺曰:白塔寺。
石壁有佛偈寥寥:
.
一个人弄错了爱 就像投错了胎 你的样子就十分奇怪 一辈子也改不过来 你的心问你的脑袋 怎么总不明白 要是你心里明白 怕已没了脑袋
.
临近文革,老师向小学同学们抛出一个偌大的问题:帝国主义为什么会发动侵略战争?
孩子们哪来思考许多张嘴就来:
“因为他们坏!”
“因为他们就是要占领别人的家。”
“因为那样他们就有更大的地盘。”
“...”
同学们争先恐后不一而足。
小顾城就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双手撑着下巴,两眼无神的盯着窗外的风和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老师盯着他,大叫一声“顾城,你说为什么?”
小顾城回过神抿了抿嘴巴然后直起身子站了起来童声稚气:“因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和最后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前夜。帝国主义之所以侵略是因为...”
小顾城叽里呱啦的长篇大论,其他小朋友早已笑痛了肚子。老师却抚掌大笑拍案而起:“顾城说得好,答得对!”
顾城坐回了板凳,同学们的笑声还未止。只是窗外风又起,云复遮。
顾城把头一扭,目光呆滞。
.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
红卫兵运动,抄家砸物。顾城和姐姐顾乡坐在角落的石阶上一声不吭,最后发现家里仅剩《昆虫记》和《辞海》两本读物。
1969全家被下放至山东昌北火道村,顾城随父养猪。
顾城拿着《昆虫记》,对照着蛇虫鼠蚁。他们的腿,他们的翅。小顾城慢慢的撕扯,仿佛听见他们的吼叫和哀求。
他一二三四五的数着,说道:“哎呀,这些人原来长的这么奇怪?”
1974年5月,顾城随父返京。
顾城更像是城里人下乡务农。
.
- 烨烨而谢
1983年8月8日,顾城谢烨结婚。
顾城就站在桌边,朗诵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谢烨就坐在那里,低头看着他,一动不动,宠溺他就像是个“任性的孩子”。
他们相互看着,浓情蜜意。
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顾城!”
顾城惊醒,谢烨回头望了一眼。
.
1986年6月“昌平诗会”
以顾城为首的“朦胧诗派”遭到了“传统诗人”的强烈谴责和抵制。当时顾城并不在场,谢烨闻之大怒:“你们可以说你不喜欢、你可以说你不懂、你甚至还可以说你讨厌!但是你没有权利侮辱人格!”然后愤而离席,哭了出声。
随后四个人重返战场,文盺和李英掷地有声的帮着顾城平反。
就是那个时候她的声音,仿佛在顾城的身前呼唤着:“顾城!”
她穿着蓝色的碎花裙子,扎着两个小辫。
.
- 李树结英
1987年在顾城夫妇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的前夕,李英再也按捺不住对顾城的仰慕和崇拜,冲到顾城的住所,当着谢烨的面向顾城一吐衷肠。
“顾城,其实...其实,我早就喜欢你了,当初见你的第一眼,我就觉得你是那么高大伟岸,你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我希望你们能留下来。”
“...”
“英儿,我也喜欢你!”
谢烨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杂志,就这样来回翻着。
一抬头天都黑了。
5月29日。顾城夫妇了离开北京。
.
1990年7月5日李英经顾城夫妇的努力和帮助,来到激流岛。
他们三个在激流岛的海边漫步,李英和谢烨走在前面嬉笑着。
“英儿,咱们出去一趟吧,家里的油可又没了。”
“好咯。对了,顺道去看看上次那个包吧,我觉得特好看,挺配你的。不行的话...干脆买下来好了!”
“嗯...好吧。”
“顾城,顾城!我和英儿走啦。”谢烨回头朝还落后面的顾城喊着。
“嗯,知道啦。你们小心点,我回去和木耳玩儿会!”
海浪一波一波扑过来,然后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
左起:谢烨 顾城 李英
.
尾:
终于写到了这一部分,突然有了看小说看到最后一章“完本感言”的感慨万千。
不同的是,之前的身份都是读者,而这一次是作者。
这个问题是我10月底在地铁赶通勤的时候看到的。“顾城”这两个字,说实话让我很敏感,前文也说了,算是我初中以来的一个遗憾,而这一次的长答案也算是完结了我关于“顾城”的逐梦之旅。
你看,有时候梦想就是这么简单!
东拉西扯写了2个月,不断地搁浅和再续,落笔却擦去。这中间甚至还发生了我这辈子永远不会忘的大事件。我辛苦了,各位能勉强看完的读者们也辛苦了。
.
“竖子妄言”这部分最后的三个小故事:
一城三顾
烨烨而谢
李树结英
是我构思最久,也是我最喜欢但是最不满意的一部分。我喜欢这三个小标题,但是却觉得内容杂乱不堪。
本来已经铺垫好了“一盅两件,几包瓜子”,准备凭着压箱底的资料来一个情景还原,从顾城的出生半虚构到他们夫妇在激流岛上你争我夺甚至口出狂言,直到了却了性命。但是恍然,其实已经有人这么干了。98年上映的《顾城别恋》不就是这么个意思吗?顾城他姐姐顾乡和顾城好友文盺都声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发行,他们均不知情。意味着什么?这就只是导演陈丽英眼中的《顾城别恋》,同理我写的再怎样生出花儿来也只是我眼中的顾城,谢烨,文盺,刘湛秋...
资料再怎样详实考究,也作不得真罢了。所以我写了三个小标题,同时表达了我对他们三个人的看法。
不得已的取了巧,截取了5个片段,不过也够了。
顾城的清高自持,格格不入。
谢烨的落落大方,亲和贤惠。
英儿的单纯可爱,敢爱敢恨。
无非是一段男欢女爱的悲情故事,我没有用所谓“杀妻自杀”的正史结尾,反而是虚构了这样一段话。几十个字,把他们都变成了陌生的自己。
谢烨摘下了圣母光环,关心起柴米油盐贵。
英儿不再围着顾城转,懂得了女人就该打扮。
顾城收起了任性,爱上了儿子“桑木耳”。
而结尾引用了顾城的《方舟》,我很喜欢,似乎命中早已注定。
.
《方舟》 你登上了,一艘必将沉没的巨轮 它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现在你还在看那面旗子 那片展开的暗色草原 海鸟在水的墓地上鸣叫 你还在金属的栏杆上玩耍 为舷梯的声音感到惊奇 它空无一人,每扇门都将被打开 直到水手舱浮起清凉的火焰 —1984年3月
.
他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
这几年都没有关注过英儿,这个被顾城以书名记录下来的人也在2014年1月8日病逝于悉尼,得年50岁。不是为她不平,不知有多少顾城的追随者日夜咒骂她千百遍,恨不得剥皮抽筋,责难她“如果她死了,顾城的唯灵浪漫主义就圆满了。”
呵呵,男女这事,谁说的清道的明。
回来的路上,我拿着手抓饼在路上奔走,脑子里构想着今晚总算是能结束了。回想着这几天犯的错,真怪不得别人。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顺其自然的,这个顺其自然可能已经被你自己铺垫九十九步,没有道理只差那最后一步。
最后一推?最后一“斧”?
.
参考资料:
—————————————————文字——————————————————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