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小习惯,帮助你深度思考丨《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Jan 11, 2019·

1 min read

作者成甲本职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却因为掌握了 “临界知识”(泛指可以跨领域通用的知识)而跨界成功,在得到 APP 上开办《成甲说书》,读者众多。

他将自己认为具有跨界能力的底层思维,如 “复利、概率、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解读后整理成此书。

反复阅读后,与大家分享令我受益的 3 个观点。

01 丨方法没错,是你错了

看知乎有用吗?读书有用吗?写日记有用吗?为什么大佬们推荐的好方法,我实践下来却毫无变化?这时候,或许是你的方法用错了。

成甲在书中提到了 “信息和知识的区别”,说 “我们接受到的任何内容都是信息,但只有那些令我们发生变化的内容才叫知识。”

这么说来,如果我们通过刷知乎找到了某个问题的解决答案,亦或是读书改变了自己对某项事物的认知,那就说明我们在做 “有用功”。

及时自省,意识到 “毛病出在自己身上,且我们能通过主观意识化腐朽为神奇”,就能从风险中看见机遇。

02 丨 5 个 “why”,帮你突破思维局限

萧伯纳曾说:“人生三万天,你有没有花三天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 ”

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不会思考,都想拥有 “深度思考” 的能力,其实也没那么玄,面对一切问题,追问 5 次 “为什么”,你能回答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具有深度思考能力。

比如成甲在书中举例,妈妈们爱买新鲜水果,经过 5 次为什么的追问,我们才知道,原来妈妈们买新鲜水果是希望让家人身体健康。

知道 “妈妈买水果→让家人身体健康” 这层关系,店家就可以不仅通过提高水果运输速度,还可以从宣传水果无农药残留等多个角度打动妈妈们。

再比如很多人的年度目标是 “今年我要读 50 本书”,那你想过问他们,为什么想读 50 本书吗?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为什么你想读 50 本书→因为我想扩大自己的认知→为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认知需要提高→因为别人聊天我都插不上话→为什么你想在其他人的聊天中插上话→因为我觉得自己朋友少,太孤独,不够融入集体。”

经过 3 次为什么的追问后,我们发现原来他 “今年我要读 50 本书” 的初衷是想改变自己朋友少、孤独的处境,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局限就被打破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 “怎样能减少孤独感,让朋友变多?” 是不是豁然开朗?

面对拿到的目标,多追问几次 “为什么”,不仅能锻炼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更能让你 “向上布点”,看到其他人没看到的问题和机会。

03 丨日记太口水?试试模板化记录

成甲在书中提到他能跨界成功,“反思记录” 这个小习惯功不可没。

前文提到的 “5 个‘why’” 就是反思方法的一种,那记录又该怎么做呢?“写日记” 就是最常见的记录方法之一。但是大部分人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就直接写流水账,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貌似都是没营养的口水话,就放弃了。

还记得第一个习惯是什么吗?“方法没错,是你错了”,针对每天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著名的 “富兰克林 13 戒律” 和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来模板化记录。

可以记录:我今天是否暴饮暴食?我是否花过多时间闲聊?我是否保持屋内整洁...

可以记录:我今天是否主动承担责任?是否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的目标?是否保证要事优先...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晨间日记之类的常态化模板,如:

坚持记录有效信息,定期反思,通过对过去自己的复盘,修正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有效的避免 “同一个坑摔两次”,让每天都不白活。

总结来说,培养 “深度思考” 的 3 个小习惯是:

  1. 意识到我们能主动改变内容的属性(是娱乐还是学习)

  2. 拿到目标后,追问 5 次 “为什么”,探寻真相

  3. 坚持记录,定期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

好书共读,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