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是小众需求吗?
是小众需求,但是有极大的潜力被推广为 “大众需求”。
我立志 “帮助 50 万新青年建立记录体系”,对大多数人来说记录的难点在于 “不能自动化”,大家觉得麻烦。但是我观察到,每个人都愿意被记录,就像人人希望生而伟大一样,不想在世间走一遭什么也没留下,我的倡议就是 “现在开始,留下点儿什么。”
勤于记录让我保留了大量珍贵素材,也帮我修正了很多原来没意识到的问题。
比如我的自传:
帮我梳理过去 24 年我还记得的大事件,形成文字后,感觉像重活了一次。
比如我的日记:
让我不管时隔多少天都能迅速穿越,有了 “时间旅行” 能力。
不仅是文字,我还有语音和照片,最近开始新增视频。
有人认为记录是 “执着于过去,不肯放手”,但我恰恰认为记录是一套面向未来的方法,记录某事往往代表着我们开始 “主动改进”。
比如我的睡眠记录:
通过睡眠情况跟踪,找出最适合我的睡眠时间和精力峰值。
比如我的时间记录:
让我把娱乐时间从 16% 降到了 10%,每年节约 400 个小时。
记录很难吗?
即便是像我年报这么复杂的数据支撑,也不过是每天 15 分钟。
2014 年央视春晚引爆泪腺的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也不过是每年花 1 分钟拍张照片,记录的成本很低,但是大家都因为看不见当下的价值而觉得 “没必要”。
记录赋予了时间二次生命。
如果无从下手,试试这张模板:
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
从现在开始,留下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