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看了一个月的人文历史,由杨照的《史记百讲》起头,买了《中国历代大事年表》和初中历史书等等,对照维基百科一起看。从学者追到说书人,发现历史很有意思,怎么我原来就一点儿没兴趣呢。
我记得在群里看过有人说成语就是中国人的超链接,一个词背后藏着典故。就像年轻人都能对上「宫廷玉液酒」的下一句,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人」的文化符号。而近来读史,发现历史书就是文化解码本。吕不韦的一字千金、荆轲刺秦的图穷匕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读到一个个熟悉的故事,历史的记忆就被唤醒了。
原来去各地旅游,都是直奔 CBD 小吃街,无聊了才参观博物馆,打卡名胜古迹。为啥对遗址没兴趣?不知道历史背景,走马观花,目光不能穿过废墟想象出这里曾经改朝换代发生过的大事,似宝山空回。故土不断向我抛梗和超链接,可是我没一个能接上的,眼里只有残砖破瓦,当然提不起兴趣。
就像我在广州生活这么多年,南越王博物馆一次没去过。现在才知道《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信》,汉文帝是怎么遣词造句,说明利害关系,兵不血刃让南越王归顺的;之前去甘肃,哪儿知道这块曾经是秦的发源地,秦的祖先非子就是在这养马养得好被周孝王赐秦地,十几代人经营才入主中原,统一六国。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写,每个懂点儿本国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历史有「温情与敬意」。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人读史啊?像我这种,只读 Office 操作指南和商业经管,连本国朝代顺序都记不清,背的 383 淝水战、1911 辛亥革命早忘光了,冰冷的数字和死气的文字怎么可能有温情与敬意呢?
离开学校十年后,我给自己一个重回「学校」的机会,先从历史开始。没有考试压力,不用死记硬背,读我感兴趣的故事,查我敬佩人物的生平。就像袁腾飞说的,曾经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没了?不是人灭种了,也不是土地沉海了,是文化没了。中国文明在,中国人就在。只要你想,随时醒来。
有朋友问我要书单,其实书单不重要,时机不到,对历史不感兴趣,看啥书都不行。
如果你觉得时机到了,或者想试试,可以跟着我《成人再读书的 7 个步骤》提到的方法,先买目录式的书,它们的作用是钩子,勾起你对历史的兴趣。不局限于「书」,像我是听杨照的《史记百讲》和袁腾飞的《腾飞五千年》,后来看央视的纪录片《中国通史》,还买了些绘本,对没基础的人很友好。不要上来就读大宗师,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不说文白夹杂内容生涩,繁体竖排版第一个劝退;搭配中学生历史课本,辩证地看,带上你的成年人视角,想想为什么书里只写这位而不写那位。有能力挑毛病了,会增加你前进的动力;最后是三种工具书,历代年表、历代地图、维基百科,前面两个买书随手翻,家里有打印机的,可以百科后打印出来整编成自己的学习地图。
我推荐的内容:
记住,只选自己感兴趣的看。我现在学习,特别看重来路。比如我小学看过《成语大全》和《寻秦记》,所以我就会想怎么用成语故事的方式编排秦朝历史,因为这会同时唤醒我对「成语」和「寻秦记」的感觉,加深记忆。找到你的来路和唤醒元素。
初中生的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体音美、计算机,三年只是领进门,没进门的、挂科的,都得用一辈子补课。
🔗
💳 想支持我并订阅我的动态和读书笔记,请购买我的 Telegram 频道,现价 499 元,我会用这份收入采集更多内容,用创作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