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近 10 年,我遇到的 130 位贵人

工作近 10 年,我遇到的 130 位贵人

·

3 min read

之前看 Pseudoyu 的《个人工具箱》、Yestoday 的《资源库》,还有 Derek Sivers 的《What I use》,很酷,让我觉得有必要做个自己的「核心资源」专题,为自传打底。

虽然每年也会定期更新部分内容,比如:

但这次把以「人」为核心的想法实现:

把「技能树」变成由人组成的「核心圈」。小圈是我经常学习、模仿的榜样,中圈是我敬佩的网友/博主,大圈是共度时光感到快乐的发小和玩伴等等。然后「以 XX 为方法」给每个人立项,这样,以人为核心的不同圈子就把我的一切连接起来了。

文章大致按时间线,把我能想起来的,对我有帮助的朋友依次介绍一遍,当做感谢信。


初入职场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推广专员,那时候刚来广州,白纸一张,什么都不懂。入职后从网站编辑做起,开始接触一些专业名词,比如 SEO、SEM。因为各种原因,公司新人流动率很高,每来一个新人,我都要带一遍入门,后来我干脆整理了一些工作文档,比如客服培训、网站编辑指南等等,让新人快速上手,也节约我的时间。

那时候上班不想别的,每天就琢磨 Excel 报表怎么做,开始工作就看统计、拉数据、分词,做日报等等。除了遇到问题就百度之外,@秋叶大叔 的 Office 系列课,对我帮助最大。买了《和秋叶一起学PPT》视频课,跟着《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经典理论,比如如「瑞士奶酪模型」,「心流」,「六顶思考帽」……2019 年的时候,女朋友帮我报名 VIP 参加了秋叶的年度同学会,和秋叶大叔一起吃了饭合了影。有次我私聊秋叶大叔,向他介绍我自己正在做时间记录,他说「时间管理领域想要成为一线讲师,要么开发品牌线下课,要么出畅销书,很难靠网课出道了。」后来随着我的兴趣转移,联系也越来越少。不过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 Office 套件是职场新人绕不过去的技能包,秋叶团队的内容品质有保障。

必须要提到的两个人是 @罗振宇 和 @柴静,成年后我基本不看书了,直到有一天在女朋友那儿翻到一本《罗辑思维》,很有趣,促使我重新读书。没有书我想象不出我会过怎样的人生。而柴静的自传《看见》,给我除了个人、职场之外更大的社会视角,我看到了社会灰色的那一面,一直记着那句「世界可能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这是初出茅庐印象深刻的两个小插曲,大多时候上网冲浪还是看工具书。

除了秋叶团队,也认识了很多 Office 大牛,比如 2016 年认识了「跟我学个P」的创始人 @小木,他当时还是学生,和大多平铺直叙的教程不同,他会讲很多「骚话」,边教学边讲段子,公众号涨粉飞快。他看到我推送的公众号文章,很认真的给了我建议。然后是做 Excel 培训的 @陶海涛 老师,我当初在网易云课堂上开课,问了海涛老师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分成、提现,刚录课的时候,海涛老师还教我用 Camtasia。平时有 Excel 函数和 VBA 问题,海涛老师也是有求必应。还有在艾奇认识的 Excel 前辈 @雷公子,除了教我 PowerPivot,也指点我签商业合同的注意事项。再就是「芒种学园」的创始人 @指北针,通过知乎加他后,聊了一些出书的问题,才知道他很早之前做过区块链开发。当时他们团队就在广州,疫情后就一直没见上面。那时候去北京路新华书店,每次都直奔 3 楼计算机区,看的都是 Excel、PPT 技巧,也因为《PPT炼成记》知道了 @曹将,曹将的公众号和知识星球「曹将和朋友们」我应该都是早一批读者。前面提到 @指北针 有出书的问题,我不懂的地方也是转来请教的 @曹将。

就这么野路子学各种工具,一直到 2018 年,我才开始系统的看 Office 的教材,包括大部头《Excel实战技巧精粹》,和《辞海》差不多厚,大多数人应该都看不下去吧,我无聊的时候随手翻一翻学到点儿小技巧还津津有味儿。主编社区 Excel Home 也是我的秘密武器,实在搞不定的表格问题就去论坛贴附件求助,论坛的大神好多,像 @蔡缺肉,@灯,我后来做记录的那套 Excel 表,论坛的大神们帮了大忙。再就是为了给年报附上更好看的图,系统学习了 @刘万祥 老师的《Excel动态图表大全》,把表格审美和自动化提升一个档次。后来想考个证傍身,就买了答得喵的小黄书《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 MOS Office 2016 七合一高分必看》,拿下 Excel 2016 Expert 的证书,因为很喜欢答得喵的服务,还认识了 @大田老师,也想过和大田老师合作招生,不过没有下文。

密集的 Office 学习之路告一段落,微软三件套早已渗透我的生活。今天,即使 AI 再发达,职场新人学 Office 仍然不会错。我在工作前几年不断提高工具技巧的过程中,认识了这么多榜样牛人,他们让我觉得自己时刻都在向前,我像刚起飞的无脚鸟,疲倦追不上我。

职业倦怠

工作有一些经验后,我开始厌恶日复一日的上计划、写周报,会议和拉扯。干脆埋头摸鱼总结我的工作笔记,靠创作逃离。我就想我这么爱写,怎么不投稿呢?找了很多渠道,比如艾奇SEM、插坐学院(现在叫插座APP)、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等等。特别是给公众号「艾奇SEM」的稿件,完全对口,投了很多篇后,有了些流量,阅读量最大的 3 篇文章是《从新手到部门Leader:2年管理经验的90后,总结了12000字管理心得》、《一位90后运营者的精进之路:3年运营工作教会了我什么?》、《设计并制作一份运营报告:我踩过的坑和换来的思考》。结识了艾奇的编辑和创始人 @陈sir,他鼓励我开发课程卖,我第一份工作外的商业合同就是和艾奇签的,我们合作了两堂课。他帮我开拓了新的收入渠道,为我后来不上班打下基础。

其中最特别的体验是《从新手到部门Leader:2年管理经验的90后,总结了12000字管理心得》投稿给插座首发,认识了当时的编辑 @一番队长,我们同为 90 后,除了聊工作也交换了很多对未来的想象。那篇文章发出后,是我对一次体会到流量的「凶猛」。三天时间,文章阅读量小 2 万,通过文章末尾微信有 1000 多人加我,微信通知不断。

这些内容像一块敲门砖,开始有人通过我的文字认识我,问我想不想出书,邀请我去分享,比如租租车,致维科技。我还主动接触了很多大佬,比如纷析咨询的 @宋星 老师,加入了他的原创文章团队。也是那时候,我开始希望自己能加入大公司,接受更正规的训练,给简历镀金。所以有一天,我问 @宋星 老师能不能帮我内推国双科技,宋星老师二话没说,直接和国双创始人拉了个小群,把我推给了总部的 HR,我大受震撼。虽然最后因为自己的原因没能进入国双,但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大圈子的力量。

也是那时候,我意识到文字是有溢价的。我身边有很多厉害的工作伙伴,因为他们不做社交账号,不写字不宣传,大家看不见他们有多厉害,而我幸运的站在台前。

时间管理

对工作的新鲜劲儿一过,就开始「胡思乱想」,我会问自己说这份工作能干一辈子吗?有没有别的路子?到底什么是我擅长的?什么是别人嫌烦而我乐此不疲的?我小脑袋想了一圈,也就是做数据和读书写作了。

我开始读 @邹小强 的《小强升职记》,加到了小强老师的微信,向他投稿。在网易云课堂上了《跟邹小强学用滴答清单》课,还找机会请教他一些人生问题,他让我打了 15 分钟左右的语音帮我答疑解惑。又读 @李笑来 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在书里我第一次听说「时间记录」,给他发了感谢信,加了他的社群,报名了 Mixin 上的写作课。笑来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后面还会提到。

读了几本书后,我开始想为自己留下点儿什么。于是用 Excel 写日记,用 aTimeLogger 记录时间,用为知笔记做笔记库。用 aTimeLogger 的时候,发现功能简单没广告,就是本地化差了点儿,将就用呗,直到有一天出 Bug,实在没办法,用谷歌翻译给白俄罗斯的独立开发者 @Sergei Zaplitny 发邮件反馈 Bug,没想到第二天就修好了。随着参与的深入,我主动帮 Zaplitny 做起了中国社群,从合作变成了合伙,这件事改变了我的「路」。

随着时间数据越来越多,我受知乎《怎么总结你的2015年?》这个问题的启发,着手写参数式的个人年报,但是怎么写呢?除了时间数据还有什么数据可以收集,图能怎么画,分析从哪儿入手?跟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 @剑飞 老师的简书「剑飞在思考」。我没看到第二个中文社区像他一样连键盘数据都统计的人。我从他的文章里学到了很多技巧,慢慢发展成个人量化,写成了自己的年报。加到剑飞老师的微信后,他给了我很多机会,带我参加线下聚会,打电话甚至线下见面给我建议。他告诉我要「为创业储备商业知识、每年读 200 本书,学习哲学」。剑飞老师经常打赏我的文章,每有新书出版都不忘赠我,他帮我太多,以至于我时常惭愧自己没有做到更好。

为了积攒出书经验,去广图时间管理专区翻了个遍。认识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的作者 @李参 老师,我写电子书的时候借鉴了李参老师的记录模板。也加了《现在就干》的作者 @发愤的草莓,我们都是为知笔记的粉,我在书最后时间记录和年度目标设定的章节里学到很多。还有公众号「warfalcon」的作者 @战隼 老师,他的「100天行动」就是我做「百天自律行动」的灵感来源之一,战隼老师是互联网个人成长领域的初代网红了。见多识广,慢慢从时间记录扩大到个人成长。发现离不开 @秋叶、@邹小强、@Spenser、@易仁永澄、@古典 几位老师的大圈子。跟他们学到了很多制定目标和人生路线的方法,特别是 @邹小强《只管去做》里的「人生九宫格」和 @古典《超级个体》里的「车·日·路」模型,受益匪浅。

我把广告营销里搜索引擎营销的那套方法,用在了时间记录上,写文章嵌关键词全渠道发,写电子书、录课,组建社群。变成了只要你搜时间记录和 aTimeLogger,总会知道我。我在研究时间记录软件的时候,还认识了「时光似金」的开发者 @摩西,关注了「BlockTime」的开发者 @非卿漫谈。以及《五色时间管理》的作者 @晓一,我们会互相在知乎点赞,晓一出书后,还送了我签名版。

随着 aTimeLogger 社群人数越来越多,我想着是不是可以做点儿改变,比如请嘉宾来分享?我邀请了个人风格贼强,口头禅「是也乎」的蟒营大妈 @ZoomQuiet 来讲 Python,那时候大妈就已经会给我推荐七牛、Gmail、GitHub 工具,可惜当时不懂,生生错过。开了个好头后,我又邀请公众号「学习骇客」的作者 @Leo 来讲 Anki,那是直播数据最好的一场。@Leo 自己很多年前就在做 Anki 社群,我怎么组织 aTimeLogger 群,卖课怎么防盗版,推荐用什么工具,怎么上架小商店……他都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推动,感恩!再就是邀请少数派专栏作者 @Louiscard 分享他的生产力工具箱。我们都对个人量化感兴趣,那时候他就已经活用 URL 和捷径,有很多效率黑魔法。还有数据分析师 @陈诗允,当时是看到了他在「造就Talk」的分享《当你发现自己碌碌无为,离改掉坏习惯就不远了》,惊叹他把时间数据做成日晷图的美,朋友圈问谁认识他,求推荐他的联系方式,加上他后邀请他来群里分享数据可视化。还有公众号「瑞田学习力」的作者 @张旭,邀请他来分享他每天零秒思考的方法。还邀请公众号「正记录Beta」的作者 @正记录 老师分享他做知乎带货的实操经验。正记录老师经常会给我推荐一些新朋友和好文章。最后一期是做手绘视觉笔记的 @糕小糕,我们在彭小六的线下分享会认识,邀请她来分享怎么用简笔画快速记住一本书。

优秀同辈

社群分享会办了两个多月就暂停了,因为正反馈不强,感觉大家好像也没有很需要。不过分享会虽然没办了,但是我在办的过程中,梳理了一遍我周围朋友们的特点,列了一份拟邀请清单。他们都是我在各个平台发现的,特别关注的优秀同辈。

比如我已经发了邀请,但因为忙时间没对上的「钱迹」的开发者 @李唐,我本身就是钱迹的忠粉,aTimeLogger 群里一旦聊记账 APP 我都推钱迹,后来把李老板拉进 aTimeLogger 群。还和他聊了 aTimeLogger 在国内商店上架的细节,问过他怎么申请软著,开公司的税务问题等等。还有老朋友全栈开发者 @白宦成,我们聊过好多细节,怎么记账、读什么书、人际关系表怎么做、信息源有哪些,还请教他怎么自建博客等等,我最先遇到的技术问题都是请教白老师,我们也都对个人量化感兴趣,所以也参与写了他的电子书《自我量化指南》。

因为那时候就在折腾一些效率软件,认识了为知笔记的运营负责人 @雷宗扬,我刚做公众号那会儿还会问他运营建议,他也用 aTimeLogger,现在是抖音 80 多万粉的的跑步教练。还有在 @宋星 原创团队认识的广告优化师同行 @齐云涧,我们成都约过饭,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提醒我「不要计算和亲人相处时间的性价比」,不是什么时间都以效率为先。他一直在营销领域深耕,后来出了实操和理论兼备的专业书《广告数据定量分析》。还有遇到好工具总是我想起我,愿意和我讨论的 @不隔山,山哥经常会评论我的朋友圈,看见我标记了哪些想看的书和资源,他有的话都会分享给我,让我觉得一直被惦记。

就这样一路关注下去,发现优秀的人也自有一个小圈子。比如 @V先生 和 @森淼,他们都是我朋友圈的高质量信息节点,我经常能在他们的朋友圈读到好内容。我做公众号的时候,也请教了 @V先生,他给了我建议。包括后来做快闪群,就是从他那儿学到的。我和 @森淼 学到很多做副业的方法,要大胆在朋友圈宣传,所以后来我做樊登和知识星球的分销都会找他。在 @森淼 的推荐下,认识了 @叶叶在觉,叶叶的能量很足,特别热情,看我朋友圈和文章会给我建议。我看着叶叶从公司运营到自己单干做盖洛普优势教练,一步步做出个人品牌,对我是无形的激励。还认识了 @白一喵,加了他的知识星球,认可他一人公司理念。在他的星球里发现 @范米索,在她的朋友圈追更她的异国恋小记,看她出门玩的攻略,随心飞的那段时间还跟她学到了免费升舱小技巧。还有从大厂出来,做公众号「复业实验室」的 @Iris,看他们从 0 到 1,办社群、公众号、知识星球,举办线下聚会、线上直播,太厉害了。

知识付费的兴起,让我的兴趣点从个人成长,过渡到副业和自由职业,开始搞钱。我关注了「每年做 100 件新鲜事」的生活玩家 @小不点,他在朋友圈发四处旅游的攻略,教大家做自媒体,教大家怎么在旅游途中发现能赚钱的商业机会。我最早改的朋友圈介绍封面就是和她学的。然后是《只工作,不上班》的作者 @林安,跟着她的采访,看到了更多的人生活法,在她的安利下报了 @馒头娘 的税务课,了解自由职业怎么交社保,也为将来成立工作室开发票和税务问题做准备。从自由职业一路了解到了「数字游民」,加了 @Jarod 的「数字游民部落」星球,星球内容条条精品,每年续费。还问过 Jarod 觉得最厉害的内容创业者推荐,他说"Seth Godin"。我一边学一边实践,卖自己的课和新闻稿服务,也分销我用过的产品。给自己设计了一条销售路线「占领细分领域关键词→做销售单页→引导加我微信成单」。在研究落地页怎么做的时候,找到了公众号「凯凯而谈」的作者 @凯凯刘,他占领了百度「GAFATA」关键词第一名,加了他的星球,学他的方法。最长久的项目,还是和公众号「俊英子在行动」的 @俊英子 合作卖樊登读书卡,一起研究销售文案,一起宣发赚钱。

投资理财

那段时间一切都很顺利。读了几本财商的书,特别是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和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觉得靠劳动赚钱不香了,钱赚钱才是王道。顺着「价值投资、基金定投、港股打新、GAFATA……」几个关键词一路看下去,就觉得「基金定投」不操心、门槛低,有搞头。研究的第一本书是 @银行螺丝钉 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算是扫盲,然后关注了公众号「定投十年赚十倍」(现在改名为银行螺丝钉),每天追更指数估值。自己做了一张 Excel 表,计算不同估值下的定投份额。加了钉大的微信后,遇到不懂的私聊提问,他都耐心回答。还参加了钉大广州的线下分享会,见到本人最大的感慨就是「稳」和「谦逊」,太牛了。

不过真金白银实践,每月在蛋卷基金定投,也是第一次读书后几年了。买入后账面数字波动,关心则乱。又看了一系列书,关注了一批公众号。比如「越女事务所」和「招财大牛猫」(现在叫猫笔刀),每篇都看,我更喜欢生活和财经一起聊的博主,更像真实的人。后来通过 @简七 的《好好赚钱》,从赚钱到存钱、保险配置,懂得用 IRR 公式算真实收益率,也知道怎么给自己配置四大险了。还认识了一些刚开始做理财的潜力作者,比如公众号「AI养基」的作者 @A大,我们聊投资思路,也会知乎互赞,一起吐槽宣传年化 15%+ 定投收益率的自媒体。还报过公众号「远妈杂谈」的作者 @远远妈 的小班,和她学分红股投资策略。以及《躺着赚钱》的作者 @张小乘,非常接地气的亲身体验,彼得林奇式生活化选股的玩法介绍。接着开始分析个股研报数据,为此买了 @WuBing 开发的「理杏仁」会员,分析 ROE、PE、PB,学习各种估值模型。喜欢研究数据,又知道了做量化投资的 @邢不行,开始实践小市值策略,坚持了 3 个月,放弃了。再就是公众号「也谈钱」的作者 @也大,我在少数派给他私信,加上后,请教了他估值的算法,他推荐了我一些书,还交流了消费理念和记账的经验。

那时候有很多基金跟车策略,选策略最终还是选人。因为我的性格原因,不跟车,但我逢小白就会推荐 @ETF拯救世界 的长赢指数投资和 @孟岩 的且慢(已离职,现在换成有知有行)。他们俩的存在,经常让我怀疑有没有必要自己操心基金定买卖,直接跟着他们来不就行了吗?大概是为了排解无聊,我想方设法给自己找点儿难的、能体现技术的新鲜玩意儿。于是在 @李笑来 老师《定投改变命运》和 @ahr999 九神《囤比特币》系列的熏陶下,了解比特币定投。

因为数字货币波动大、政策敏感、交易难等等问题,我没敢投入太多。在本金不多的情况下,又等额分成 3 份,分别定投比特币(BTC),以太坊(ETH)和柚子(EOS)。定投过程比基金刺激多了,比特币在当时大家都觉得价格够低了的情况下还来了腰斩(价格再跌掉 50%)。不过投入不大,拿得住。在定投数字货币的过程中认识了公众号「查令郭先生」的作者 @郭瑜琛,我加入了他发起的定投群,开始群里还有十几个人,行情不行,慢慢就只剩下了 2~3 个人还在坚持定投,群也解散了。瑜琛平时会分享我他买的硬件钱包,对数字货币的看法。后来火币交易所清退的时候,他还记着我,提醒我提现。再就是认识了博客「申龙斌的程序人生」的作者 @申龙斌,他当时做代定投业务,我参加了一段时间(业务敏感被封了),请教过他私钥和助记词等等知识。

新鲜劲儿一过,定投啥也始终是定投,不操心(对我来说是无聊)是底色,我又闲不住了,加入「年化收益率 100%+」的港股打新大军。这事很早就听说,但是因为麻烦一直拖,拖到有天看见公众号「小安同学Ann」的作者 @小安 发了 5 万办民生港卡的攻略,广州线下跑了一趟,搞定。然后看了 @森淼、@港股打新周教练、@仓总嘉措 的券商推荐,开了小 10 家券商的户。哼哧哼哧的干了半年吧,不仅没赚还亏了点儿,泄气。把券商的钱全部提现,退出港股打新。从基金定投到港股打新,走到这儿,自然地进入了 A 股市场。在 @AI养基 的推荐下,开了华宝证券的户,把能找到的,有名的价值投资的书看了个遍,然后开始打新可转债、打新股、炒股。写到这儿,发现没人可写,除了时不时和我爸、发小们吹吹牛逼,只剩我自己「埋头苦干」。细节这里不讲,反正最后亏了小几万,连滚带爬的离开了 A 股市场。

自由职业

回到基金定投的时间点。那么努力想「让钱赚钱」,是因为「上班赚钱」这条路,我撑不下去了。已经到了每个工作日下午 4 点,我就胸闷气短,必须下楼在大门口喷泉旁的石凳上坐 20 分钟才能缓过劲儿来的那种。纠结中,@Tim Ferriss 的《每周工作4小时》推了我一把,我写完「恐惧分解清单」,发现好像不上班也饿不死。攒了些钱,离开职场。

工作几年后,人生大事都挤到一块儿了。结婚、落户、置业、晋升……自己理不清,就请老师帮忙。在线下见了 @剑飞 老师,最后问到,现在手头有一笔钱,我应该干什么?他说花半年时间把证领了,婚结了,人定下来,事业才会定下来。拿不定主意买房,读了欧神 @欧成效 的书,报名了线下见面会。还约了公众号「老邝教买房」的作者 @老邝 付费咨询,把我们的情况告诉他,最后老邝的建议是,不买佛山,再努力个三五年,把老家的房子置换到广州来。我那时觉得如果广州待不下去就回武汉,和 @武汉裴Sir 聊过武汉买房建议和一些信用卡黑科技。请 @歪特君 看过简历内推武汉岗位,也聊过一起做知识付费。不过回武汉的方案被否了,事情不了了之。至于未来的方向,没想好,不过公众号「辉哥奇谭」的作者 @辉哥 给了我很大启发,特别是「驱动人生的一页纸」,我有样学样的给自己列了一张,虽然幼稚,但萌发了每年「3 件作品、3 张证书、3 个榜样、3 颗种子」的「大三元计划」,它是「以 XX 为方法」计划的前身。通过《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知道了 @王潇 潇洒姐,羡慕潇洒姐的工作状态和亲子关系,刚好有段时间她出了新书《五种时间》,我和女朋友在她杭州的新书签售会上见过面。在办公室看的最后一本书是 @阳志平 老师的《人生模式》,他推崇内在动机驱动,我就会想这班再上下去,靠着工资和奖金续命,不仅内在动机找不到,我青春也没了,趁早走人,找我的内在动机去吧。

先从我一直想学,但还没学好的事情开始,比如英语。在 @李笑来 老师的推荐下,报名了公众号「清晨朗读会」作者 @王渊源John 的年度会员,上了几节课,按老师的模板给自己列了一张学习计划,从自己熟悉的技能和材料学起。比如喜欢阅读,就读已经读过中译版的英文原版书《Rich Dad Poor Dad》和《Side Hustle》。然后跟着公众号「Real麦克老师」的作者 @麦克老师 练口语,每天跟读一遍他的《【从零开始学英语】掌握这625个单词,让你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还有 @赖世雄 和 @周育如 的音标读法。还用《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里的「100LS学习法」,跟读电影《猫鼠游戏》。可惜只有 @麦克老师 的材料坚持跟读了大半年,其他学习法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再次失利。中途又报名了 @李笑来 老师的《笑来写作训练营》,心想写作这件事我会做一辈子,既然这样的话,必须精进。在课程里学到诸如找论点,圈名词之类的文章拆解方法。但我更喜欢《写作法宝》这样的书,况且课程里大多是语音,不适应,最后没学完,也放弃了。

该学学该玩玩,空闲的时候会约些朋友聊天解闷。和前同事 @冠哥 永远有话聊,从工作到效率工具,别人觉得小众极客范儿的东西,我俩乐此不疲互相种草。在广州约区块链行业的 @于欢 吃饭,她问我说「我没读过《富爸爸穷爸爸》,你觉得这本书里你收获最大的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了我读完一本书必须要考自己的问题。还见了我在知乎认识的网友 @阿难,她说我鸡汤满满,应该开个抖音号,把日常聊天的这些发出去。又见了刚从国外回来的同学 @晓雪,分享她在国外的趣事和吐槽。2020 年下半年和老婆买了南航随心飞,组织了一个攻略群,决定趁年轻多跑跑祖国大山大河。就飞去昆明见了老同学 @郑嘉,和他学到了一些养生方法,也是第一次意识到不要剥夺他人帮助你、为你做事的心意。碰巧在昆明又见了公众号「中二病康复手册」的作者 @于老板,于老板分享了他时间记录的方法,聊了他退学创业的经历。随心飞的最后一站是东北,和 2 个发小逛了鞍山、沈阳、哈尔滨,年底回湖北老家过年。

专注交易

随心飞的那段时间,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我真的热爱内容吗?我真的热爱分享吗?我不确定。好像就算我什么也不写也不会怎么样。那段时间我停下所有写字相关的事,包括日记。思考新方向,一通分析后,觉得做交易或许也不错,不用和「人」打交道,做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完全知行合一,完全自负盈亏。

我下载了「同花顺」,从技术指标学起,做些简单的回测。为什么不做价值投资,而选择技术分析?其实是在「投资理财」这个阶段走偏了,误以为价值投资就是「只买不卖」,几次失利后让我产生了逆反心理,干脆反着来。看了好些技术分析经典书,比如《股票大作手操盘术》《趋势投资》《以交易为生》……关注了在头条发每日行情分析的 @李柄增,从他这里学到跟势交易中最重要的模型就是「不管形态怎么变,突破是行情发展的必经之路。」再结合 @丁圣元 老师的《趋势投资》,我用这种「跌破平台」的判断方法,在 2021 年 3 月清仓 A 股,5 月清仓数字货币。虽然各有盈亏,但也算是「逃顶」成功吧。

结局一句话就能概括,但过程实在折磨。我意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心态也把握不好,兜兜转转又来到「量化交易」这个方向,做了这么久定投,无脑买不卖我最擅长。在研究各种策略的同时,认识了 @马大伟,订阅他的「双均线策略」。但不知道为什么,学得越多,越来越回不去了,再难用回机械式交易法,只能继续狂奔。2021 年 Q3 数字货币市场回暖,我关注了 RTA-Academy 的院长 @Ruomise 和副院长 @北生,他们频道的行情分析我一期不落。跟院长学到威科夫交易法,和副院长学到支撑压力互换交易法,听了院长币圈浮沉的故事,见证了 @北生 离开 RTA。还认识了做维加斯隧道交易法的 @罗晟,他的视频内容干净简洁,是我喜欢的风格,不管是维加斯隧道还是裸 K 交易技巧,都获益颇丰。还有很早就做交易社群的 @路肖南,币圈浮躁,人走茶凉太频繁,我更喜欢在同一领域深耕的交易员,路肖南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了雷公 @LEI 的《我的交易系统》,觉得这种「推演」就是我想要的交易状态,「先见而不惑」,把交易做成了艺术。跟着雷公学习双均线交易法。这段时间,我回测了上百次,自觉融会贯通进步飞快,笔记一堆,好多知识都有快成形的感觉,但是账面盈亏告诉我并没有。

2021 年 12 月初,我在 BTC 的一笔大仓位单子被打止损后,判断数字货币市场进入熊市,想借此磨练波段交易技能。大半年过去,结果不理想。我总是重复用功,什么都学,不在框架内犯错,导致提升有限,那是我困惑和迷茫最浓的时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我又重修 @LEI 的双均线交易法,把 @LEI 和 @罗晟 的视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精简交易策略为一句话就能记住那种,从头开始。

重回创作

停止创作一年多后,我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我真的热爱内容吗?我真的热爱分享吗?答案仍然不确定。但我需要通过「某种东西」寻找内心的秩序,我要在交易之外有「留下了什么」的感觉,创作就是我的来路,所以我又捡起它。我找到了原「利器」的创始人 @傅丰元,他现在转做「灵感买家俱乐部」,参加几次线上聚会后,让我慢慢有「打开」的感觉。顺路加入了 @郝海龙 的《林中来信》会员。创作者关注的内容都差不多,在灵买会发现了播客《Traders' Talk》的主理人 @Sarah,我们聊了半边天的刘小样。购买了有口皆碑的 @崇旭 价值阅读服务,群里的推荐内容质量都很高。在 Twitter 发现了做内容的 @happy xiao,订阅了他的「happy collection」,启发我做自己的内容订阅服务。内容订阅的形式,参考了 @pseudo_yu 的 Telegram 频道 “Yu’s Life”,通过 Telegram 把所有互联网动态聚合到一起。顺藤摸瓜,找到了这套方法论的源头《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作者是 @Reorx,邮件联系上后,他还手把手指导我怎么做。再就是对我英文阅读帮助贼大的「沉浸式翻译」插件的开发者 @Owen Young,在我这里直接干掉了彩云小译和 DeepL,必须赞助支持。

在发现新朋友的同时,一些熟悉的老朋友仍在继续更新,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因为一路走来,有太多朋友不再写,不再出现,改换 ID,各奔东西。比如 @秦路、@关健明,@远远妈,@郭瑜琛,@张小乘……于是那些留下来,仍然同频的朋友变得格外亲切。特别是公众号「i 小声读书」的作者 @橱柜扫地僧,「时间管理」时期就加了他的星球,只要是工具上的问题,总能在他这里找到线索。他的公众号不管是干货程度还是排版美观,都让我极其舒适,每篇必看。还有公众号「英语学习笔记」的作者 @张海露Eric,从他办「现象级英语」到举家清迈,在播客里聊到他在清迈的感受和对钱的自信,我非常羡慕 Eric 的状态,Eric 是个真实的人,他活出了我向往的「自由」的状态。

活成榜样

慢慢我就发现了自己对「人」的偏好——真诚,十年如一日的,有作品的独立创作者。除了上面提到的 @张海露Eric,还有播客《嗨咻》的主播 @你好_竹子,最早从她的微博视频《生活是狗娘》开始关注,觉得听竹子说话很舒服,笑声爽朗感染力强。还有 OneKey 的创始人 @王一石,文章写得好,视频做得精美,产品也做得棒,同为 90 后,压力拉满,大呼牛逼。还有 28 岁的退休的 @郭宇,读了他的《人物》采访稿,也在微博看他分享自己探索开放式关系的经历,敬佩。还有 @范冰 老师,我刚工作那会儿,就通过《增长黑客》关注过他,中间因为兴趣转移没关注了,后来他的播客《冰镇电波》在一大片陪伴式播客里硬核的开天辟地,属于要做笔记的那种,哈哈哈。在范冰老师这里学到了很多新奇的工具,加入了他的 Web3Q 邮件组和知识星球。还有 2018 年那会儿通过也谈钱等几位朋友推荐,知道了且慢,知道了 @孟岩,从公众号的投资实证一直到播客《无人知晓》,最喜欢第 10 期,差点儿给我听哭。

压轴登场的,是我的 3 位人生榜样。学习学习再学习,教我人生学无止境的 @李笑来 老师,每年都要读一遍《财富自由之路》,我的人生枕边书,不断提醒我还有很多不足和盲区,要相信自己付出时间就会进步;文理双修,告诫我一定要积攒文化资本,有自己作品的 @阳志平 老师,从湘南小镇北上打拼,他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模板;自我觉察,用语言哲学消解问题,允许奇迹发生的 @张潇雨 老师,把我从低谷里拎出来,他说不对抗,不评判,单纯的享乐也没问题。3 位老师的作品和精神,一直滋养着我。

除了国内的榜样,还有不少国外的创作者,有的甚至是我榜样的榜样,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比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吃掉那只青蛙》的作者博恩・崔西、《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每周工作4小时》的作者提姆・费里斯、《期货交易策略》的作者斯坦利・克罗、投资界的黄金搭档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

感谢榜样们的存在,感谢互联网,让我知道,生活有千百种样貌,而我,可以选择。


写到这里,似乎变成了一份叙事性的 RSS 订阅列表。都是我工作以来关注过的人。

除了能留链接写出来的人,还有更多像「自由职业」那一节里,没有公开社交身份的爱人,同事、朋友,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念,或许更重要。没能一一道谢,请见谅。

想起张潇雨老师说的,「很多时候,让好的信息与美的事物冲刷你、穿过你、流经你,就已经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了。」而「人」,往往是美的事物的合集。那么祝愿你,找到对的人,祝愿你,被美好围绕。

🔗

我把钱投给他们了(2022)

抱大腿方法论(6 个步骤)

💳 想订阅我的实时动态和文章笔记,请付费支持我的 Telegram 频道,现价 499 元,我会用这份收入采集更多内容,用创作反哺。